2020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2021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圍繞耕地保護這一黨中央最為關心的自然資源領域工作,2021年自然資源系統不斷構建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完善“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機制。3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開展2021年衛片執法工作的通知,實行“月清、季核、年評估”,圍繞耕地保護細化監測內容、加密監測頻次。4月,《關于完善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工作機制的意見》印發,要求壓實屬地監管責任、嚴格執法、強化科技支撐、優化用地服務、加強對省督察。其后,自然資源部主動公開補充耕地項目與地塊信息,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確保補充耕地真實。截至目前,部網站已公布2萬余個補充耕地項目信息。
以“零容忍”態度加大執法督察力度。一年來,通報2020年土地衛片執法突出典型問題和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掛牌督辦重大典型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約談土地違法違規問題突出地區、開展耕地保護督察等措施,不斷給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敲響警鐘,形成保護耕地的高壓態勢。11月,自然資源部啟動2021年違法違規占用耕地重點問題整治,對新增四類“非農化”“非糧化”重點問題進行整治,堅決遏制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勢頭;12月,公開通報100起涉刑土地違法案件,發揮典型案件的警示作用和刑罰威懾力。
健全耕地保護相關政策制度。2月,《關于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通知》印發,引導農村產業在縣域范圍內統籌布局,嚴禁違規占用耕地進行農村產業建設。7月,啟動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為科學合理開發耕地后備資源、規范耕地占補平衡提供支撐。11月,印發《關于規范臨時用地管理的通知》,防范“臨時變永久”,嚴守耕地紅線。此外,聯合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細化耕地用途管制規則,進一步嚴格耕地用途管制。
國土空間規劃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繼續高度重視和關心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在聽取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情況匯報時強調,要加強調查成果共享應用,在此基礎上做好國土空間規劃,調整并進一步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這是我們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深入推進。
規劃編制方面,形成《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綱要》)并多輪次征求有關方面意見。牽頭組建《綱要》編制工作專班,統籌推進五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開展試點工作,努力做到三條控制線國家的“數”與地方的“線”和“圖”一致,上下貫通落地,筑牢安全底線,提高土地利用節約集約水平,促進高質量發展。指導督促各地規劃編制,已有25個省級規劃公開征求意見,90%以上市縣級總體規劃已形成初步方案。
實施監督方面,統一全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標準規范,發布市級規劃數據庫規范(試行),以及省級、市級規劃成果匯交要求,水利、綜合交通運輸、文化遺產保護等一批專項規劃的空間數據納入“一張圖”;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在12個試點城市開展“實時體檢評估”。
法規政策方面,《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頒布,在法律層面上進一步明確國土空間規劃的內容和效力,推動“多規合一”改革落地生根?!秶量臻g規劃法》立法工作穩步推進。
技術標準方面,制定國土空間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印發首個國家標準《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技術規范》。發布《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城區范圍確定規程》《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指南》《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等行業標準。加快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更新、公共衛生應急空間、文化遺產與風貌保護等一批標準研制。
行業管理方面,啟動城鄉規劃編制單位資質核定,組織2021年注冊城鄉規劃師職業資格考試,推動相關管理制度改革;啟動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國土空間規劃行業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遴選;配合教育部門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學科建設;組織開展面向不同層級的教育培訓,不斷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和行業管理。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施行
2021年7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第743號國務院令公布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稐l例》的修訂和施行是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通過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和依法立法,確保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落實到位的重要舉措之一。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將部分成熟的改革實踐上升為法律制度,在細化落實新《土地管理法》關于農村“三塊地”改革措施,在耕地保護、“多規合一”、深化“放管服”改革、自然資源督察等方面亮點紛呈: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進一步拓展土地用途管制的重點和內容;明確耕地保護責任主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耕地保護負總責;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強化補償激勵;細化土地征收程序,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明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規則,促進節約集約利用;保障農村村民宅基地權益,對用地指標安排作出明確規定;持續優化建設用地審批流程,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制度,明確國土空間規劃效力和內容。此外,完善了臨時用地管理,劃定了土地督察權行使邊界,明確了掛牌出讓法律地位,加大了對土地違法行為處罰力度。
《條例》在完成新《土地管理法》授權的立法事項、細化相關規定和填補立法空白等方面,發揮了配套法規的立法功能。新《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出臺后,各?。▍^、市)也加快了本地區實施辦法或條例的修改完善進程。目前,江蘇、浙江等省已出臺新的土地管理地方性法規。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收官
2021年8月26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主要數據成果發布,全面查清了全國國土利用狀況,建立了覆蓋國家、省、地、縣四級的國土調查數據庫,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調”是近年來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也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統一開展的自然資源基礎調查,歷時3年,經過“國家內業預判、地方實地調查、國家內業核查、地方實地舉證、國家‘互聯網﹢’在線核查和實地核查”等多輪次上下互動,匯集了2.95億個調查圖斑。“三調”工作始終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層層壓實地方政府調查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分階段分層級檢查驗收制度,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強化培訓指導,開展多輪次專項督察,確保數據成果的真實準確。
“三調”數據成果為國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規劃、重要政策舉措提供了基本依據。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通知,要求做好各級“三調”主要數據發布以及成果集成驗收,穩妥推進調查成果應用。
2021年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也在穩步推進,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標準體系、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建設總體方案、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質量管理導則等陸續發布,形成調查監測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強化全方位、全過程質量管控,打造自然資源調查監測一張底版、一套數據。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試點、水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等工作啟動,并以“三調”成果為基礎開展2021年自然資源監測、森林資源調查監測等工作。
國有自然資源資產亮“家底”
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在要求。
2021年10月21日,自然資源部部長陸昊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作《國務院關于2020年度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首次聽取和審議該領域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國有土地總面積52333.8萬公頃,已發現礦產資源173種,全國水資源總量31605.2億立方米,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全國共有自然保護地9200個。“十三五”期間,全國國有建設用地累計供應306.1萬公頃,礦業權累計出讓10796個,用海累計審批91.5萬公頃。報告指出,按照黨中央頂層設計和謀劃,圍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目標,我國出臺一系列文件,建立了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通過推進機構改革與機構職能優化,基本建立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快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體系建設,全面完成“三調”,推進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長江干流(宜賓以下)、淮河干流中游段、根河等5個國家重點林區、太湖等區域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等。
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審議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充分體現了對自然資源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有力監督。
首批國家公園“轉正”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我國首批國家公園名單公布。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成為我國正式設立的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標志著我國的國家公園體制重大制度創新落地生根,國家公園事業從試點階段轉向快速發展的階段。2013年,我國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試點,邁出了體制改革的第一步;2017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同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10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首批國家公園建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首批國家公園充分體現了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理念;實現了重要生態區域的整體保護,涵蓋了所在區域典型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珍貴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保護了最具影響力的旗艦物種;首批國家公園是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關鍵區域,對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發揮著示范和引領作用。
10月2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國家公園準入條件和認定標準,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強調系統保護、體系建設,注重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相結合。
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
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針對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促進發展模式轉型。
在法律政策層面,3月,國務院辦公廳(以下簡稱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若干意見》是在草原定位從以生產為主轉為以生態為主后,我國首個國家層面的草原工作政策性文件。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6月,國辦印發《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綠化工作向數量和質量并重轉變。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完善分類補償制度,健全綜合補償制度,加快推進多元化補償。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11月,國辦印發《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聚焦重點領域,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生態保護修復高質量發展。12月,《濕地保護法》發布。
在具體工作中,自然資源部積極總結推廣典型案例,著力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科學性、系統性和整體性。3月3日“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與綠色復蘇”高級別交流會宣布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共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亞洲中心,6月雙方聯合發布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標準以及中國實踐典型案例?!渡锒鄻有怨s》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期間,“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生態保護修復”主題論壇召開,同期發布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11月12日,全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視頻會議召開,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系統觀念,尊重自然規律,突出安全和生態功能、兼顧生態景觀,做好生態修復重點工作。
不動產登記辦實事解難題
2021年,不動產確權登記領域持續深化改革,聚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創新舉措提升便民利企服務能力。
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1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加快解決不動產登記若干歷史遺留問題的通知》。5月,部辦公廳印發不動產登記領域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工作方案,重點加快處理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不動產“登記難”、如期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兩項任務,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方案印發前后,各地不動產登記機構在加快化解存量問題的同時,探索通過“交地即交證”“交房即交證”等舉措嚴格控制增量問題。為確保如期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部通過印發情況通報、實行周報制度、集中調度重點省份、指導解決堵點問題、開展明察暗訪等舉措,推動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應登記的258.18萬套安置住房全部按期登記。
進一步優化不動產登記領域營商環境。各地持續創新服務舉措:登記服務點向銀行、法院、公證機構等延伸,“互聯網﹢不動產登記”不斷升級,實施小微企業免收不動產登記費告知承諾制,不動產抵押權登記工作更加規范。11月,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48項典型經驗做法,“天津市優化不動產登記服務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名列其中。
有序推進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就瓿珊:诱男l南運河等3條河流、根河等5個國家重點林區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調查工作,推進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11個國家重點林區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和海域、無居民海島確權登記試點。聚焦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性質、定位、方法,加強重點問題研究,完善制度供給,開展一系列改革創新試點,取得積極成效。
節約集約用地
2021年,節約集約用地工作在嚴格控制標準、強化標準管控、推廣技術和模式、組織評價和考核等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落實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要求。
為發揮土地使用標準對促進科學合理用地的重要支撐作用,1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關于規范開展建設項目節地評價工作的通知,強調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控制制度,促進標準未覆蓋或者超標準用地的建設項目合理用地,規范節地評價。同月,自然資源部通報2020年度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監測統計結果,要求進一步強化開發區用地內涵挖潛,完善用地管理措施。2月,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第三批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案例征集工作,旨在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導作用。3月,新修訂的《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面向社會征求意見,強化節約集約和高效用地導向。11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規范臨時用地管理的通知,著力解決臨時用地范圍過寬、審批層級低、期限不盡合理、監管不到位等主要問題,切實加強耕地保護,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此外,自然資源部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完善工作措施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2021年,全國10個城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詳細評價試點工作基本完成。試點城市通過詳細評價掌握了不同類型宗地的集約利用狀況,覆蓋宏觀—中觀—微觀的全尺度城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體系逐步健全,為規劃編制、低效用地再開發等工作提供支撐。
地質和海洋防災減災
2021年,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自然資源部統籌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應急支撐體系建設,指導地方做好災情險情應急處置和隱患風險防御,防災減災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在地災防治方面,2021年汛期,自然資源部啟動地質災害Ⅳ級防御響應6次,派出61批次專家工作組。在已有66名分省駐守專家的基礎上,增派205名專業技術骨干組成31個一線工作組,與地方專業技術隊伍聯合組隊,駐縣進鄉、入村到點,全力做好重大災情險情技術支撐。先后處置了甘肅舟曲北山滑坡、廣西百色道石學校巖溶塌陷等多起重特大險情,參與了西藏墨脫“7·29”泥石流、云南福貢“8·16”泥石流等災情的應急救援。自然資源部門在11個?。▍^、市)459個縣(市、區)識別11482處疑似隱患;部署開展1051個縣1∶5萬風險調查,469個鄉鎮1∶1萬風險調查;完成2.2萬余處普適型監測預警設備的安裝,實現有效預警82起。全年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同比下降。
在海洋預警監測方面,為應對熱帶低壓“煙花”登陸,按照自然資源部的工作部署,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每日發布72小時預警信息,將海洋災害常規預警預報時間提前2天。2021年,各級海洋環境預報機構成功應對17次風暴潮、28次災害性海浪過程,及時發布準確的海洋災害預警報信息,為海洋防災減災爭取了重要的應對時間。自然資源部門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實施了海洋環境預報“芯片”工程,“質量守恒海洋數值模式‘媽祖1.0’”投入業務化試運行。
實景三維中國建設
實景三維是對現實空間的數字化映射,通過“人機兼容、物聯感知、始終在線”服務實現數字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實時關聯互動。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是對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這一傳統基礎測繪任務的轉型升級,是新型基礎測繪的重要內容。2021年,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加快推進。
強化頂層設計?!秾嵕叭S中國建設大綱(2021版)》印發,明確了實景三維的定義與構成、目標與內容、技術路線等。構建技術與標準體系,完成7項標準年度立項;開展22項技術文件編制,印發4份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文件。
開展工程化生產。通過地形級建設,首次實現10米格網數字高程模型(DEM)對陸地國土的全覆蓋,DEM分辨率由25米提升至10米、現勢性由2010年提升至2019年。數字正射影像(DOM)由不定期更新,提升到覆蓋全國2米分辨率1年4版,重點地區(約300萬平方千米)優于1米分辨率1年1版,形成一年四季的實景三維中國場景數據。通過城市級建設,多地在城市建成區生產5厘米~10厘米分辨率傾斜攝影三維模型和城市地下管網等數據,在建成區外生產優于0.2米分辨率DOM,同時接入物聯感知數據,支撐城市規劃、建設、服務和管理。
發揮成果效用。全部成果已接至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作為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的空間基底。秦嶺地區、黃河流域(寧夏段)實景三維數據,為秦嶺違建別墅整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數據和技術保障。成果累計向30家單位提供,為國土變更調查、自然資源督察執法等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1年,我國海洋經濟保持平穩恢復態勢,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發展韌性持續顯現。海洋新興產業持續快速恢復,海洋清潔能源開發勢頭強勁,海上風電并網容量持續大幅上升,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累計并網發電超230萬千瓦時,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臺“澎湖號”已獲得多項商業訂單,海工裝備制造業新承接和交付訂單金額同比大幅提升。海洋傳統產業穩步增長,海洋交通運輸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海洋貨運量保持穩定增長,海運價格出現持續大幅上漲;海洋船舶工業加快復蘇,新承接海船訂單同比出現翻倍增長;海洋旅游消費不斷釋放,市場逐漸向疫情前常態恢復。
圍繞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自然資源部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完成《“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編制并獲國務院批準。完善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與山東省簽署了共建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威海)的協議,加快建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聯合有關部門繼續支持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和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在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海洋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取得了一些重大技術突破。切實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自然資源部、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舉辦海洋中小企業投融資和科技成果在線路演活動,對接融資需求約33億元,為海洋領域創業者們提供了講述“海洋創業夢”、獲得資本支持的平臺。